为深入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森林舞会游戏市委员会宣传部推出“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网上展示活动,让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实现进基层、接地气、入民心。
红色故事绘
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特别推荐连环画《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竺可桢长期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连环画《竺可桢》简要回顾了竺可桢这位气象学界、地理学界宗师的生平及其重要的科研成就。
红色故事绘
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等油田相继建成,我国彻底摘掉了“贫油”的帽子,特别推荐连环画《地质之光》。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第四季冰川的发现者。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4年,李四光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等油田的相继建成,不仅证明了李四光的构想,而且使我国彻底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连环画《地质之光》讲述了“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的生平故事和科研成就,赞颂了他为我国地质学建设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红色故事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地区成功爆炸,特别推荐连环画《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核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物理方面的研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领导起草的理论设计方案,顺利地在罗布泊炸响。邓稼先因此被誉为“两弹元勋”。
连环画《两弹元勋邓稼先》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讴歌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红色故事绘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针,特别推荐连环画《自力更生的凯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主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还是仰赖外国?是闭关锁国,还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成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针。
连环画《自力更生的凯歌》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十年间的探索和建设大事记,以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无可比拟的英雄气概和高昂斗志取得的重要建设成就。
红色故事绘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特别推荐连环画《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1926—2019),河北宁河(今属天津)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科学技术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氢弹研制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的一系列理论和基础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连环画《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讲述了于敏辉煌而又宁静的一生,赞颂了他为我国氢弹研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红色故事绘
童第周是中国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开创者之一,特别推荐连环画《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今鄞州区)人,中国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开创者之一。早期在脊索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的研究方面,有独创性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系统研究了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进一步确定文昌鱼在动物学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证据,丰富了实验胚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在鱼类个体发育、细胞分化和形状遗传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独特创见。在研究海洋有害生物的防治、经济水产动物的养殖、经济鱼类育种新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连环画《童第周》讲述了“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的重要生平事迹,以及他的重要科研成果,赞颂了他为祖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红色故事绘
1973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特别推荐连环画《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1973年,在一间仅有6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其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陈氏定理”。
连环画《陈景润》讲述了陈景润的生平故事,以及他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艰辛历程。